外勞社/1131129 企業逐漸面臨供應鏈減碳、盤查壓力 業者指缺法規要求 環部將擴盤查對象
【外勞社記者劉達寬十一月廿九日臺北報導】各國碳費、碳關稅陸續上路,國際廠牌對供應鏈要求也提高,但中小型企業人力不足難落實,也有業者認為缺乏法規要求是主因,環境部預計將擴大溫室氣體應盤查登錄對象。
淨零排碳漸成全球趨勢,臺灣企業也面臨壓力,商業周刊近日舉辦「碳競爭力」高峰論壇,總編劉佩修指出,企業面臨減碳全球化和碳關稅,減碳將成為降低成本的關鍵競爭力。德國萊因永續策略長蘇冬蘭則指出,部分大企業如輝達、聯合利華等都針對再生能源運用、循環利用、碳排減量訂下目標與承諾,要求並協助供應商達成。面對國際的永續產品規範(ESPR)、科學基礎減量目標(SBT),自主減碳才有競爭力。
中小型供應商人力不足難落實
根據商周調查,8成的電子業者有客戶壓力,要求其供應商要進行碳盤查、使用再生能源;但是近年中小型供應商遭遇中美貿易戰出走,除了成本提高,在人才招攬和人力上有所不足,能夠落實碳盤查、碳揭露者稀少。大企業也認為,缺乏法律規範是重要因素。
不過隨著碳費費率出爐、徵收相關期程明確化,環境部也預計將擴大應盤查登錄及查驗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對象。
根據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,排放範疇分為3類,範疇一指的是直接排放、範疇二是使用外部能源的間接排放、範疇三則是其他間接排放,運輸配送、通勤、購買商品、廢棄物、投資產生等排放都算在內,範圍較廣。
而環境部公告第一批應盤查並且登錄的排放源,除了發電業、鋼鐵業、石油煉製業、水泥業、半導體業、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等行業的特定製程工廠以外,若全廠(場)燃燒化石燃料直接排放溫室氣體達2.5萬噸公噸CO2e,則也包括在內。
環境部指引、試算工具助初步掌握
第二批應盤查登錄的對象,則除了全廠(場)燃燒化石燃料直接排放以外,再加上使用電力間接排放量(也就是範疇二)兩者合計達到2.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為門檻。根據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去年的數據,除了電力供應業以外,占比相對高的產業包括化學原材料製造業、鋼鐵製造業、半導體製造業、水泥及其製品製造業、光電材料及元件製造業等。環境部已訂出盤查作業指引,也提供試算工具,只要蒐集過去使用的瓦斯、天然氣等燃料、電力資訊等,就可以透過試算初步了解自家事業單位的排放量,預先因應未來再調降應盤查登錄門檻,以及供應鏈可能提出的要求。
點閱人數 : 48